

Mary believed! The Lord will be born of a Virgin of Nazareth! The archangel Gabriel clearly announced this to Mary, and she, by the grace of God, believed “what was spoken to her from the Lord!” There is not, and there will never again be, a great wonder, a deeper mystery than this! Elizabeth was able to express this Mystery thanks to the action of the Holy Spirit who was in her, but Elizabeth never truly understood what it was realizing. Only God, the Holy Spirit, as well as Mary in God, in the Holy Spirit her Husband, understood it. This is the Mystery we contemplate each year in the Nativity creche…
16/12/18 3rd Sunday of Advent


Let us listen to John the Baptist! Let us, too, practice the justice of God! Let us recognize the Lord when he is present! When we communicate of the Bread of Life, the food that is the fruit of the Love of God, let us not forget that it is the Lord whom we are receiving in us – for, in this too, more than in anything else, Christ judges us: “Let a man examine himself, and so eat of the bread and drink of the cup. For any one who eats and drinks without discerning the body eats and drinks judgment upon himself.” So let us watch ourselves, let us be vigilant but confident: let us have confidence in Mary, the Mother of us all!






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講述那時刻來臨時,會有大災難隨後出現:太陽失光,月亮昏暗,星辰從天際殞落,天上的萬象都會震動。耶穌其實藉著上述的現象,再次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時常準備好自己迎接要來的那個時刻。這段聖經描述的不是世界末日,而是印証天主曾經許諾的,必會實踐。我們要時刻準備好自己,好讓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能夠清醒面對,屹立不搖。
接著,耶穌為我們講述無花果的比喻,指出人既能從植物的生長情況,留意時令的改變;也應從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辨別上主在當中對我們的提醒。我們生活在現今的世代,在今日的社會,我們能否洞察時代的徵兆呢?
我們不能閉起雙眼生活,以為時常祈禱便足夠。如果我們對於周遭發生的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便無從發揮基督徒臨在世界的作用。上主安排我們生活在這世代,在這地方,其實是要我們有一份洞察力,覺察時代的徵兆,在生活上作出調校,具體地作出回應。 耶穌說:「一切都會過去,不過我的話卻不會過去。」上主的話是永恆的,是言出必行的。因此我們的信心不是放在那這些會輕易消逝、會時刻改變的物質之上。我們在生活上要持守上主的教導,確信一切的改變只為實踐上主對我們的許諾和保證。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永遠存在。如耶穌所說:「天地會過去,我的話永遠不會過去。」耶穌自己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如果我們願意跟隨耶穌基督,以祂的說話作為我們生活的準則,我們就會找到應走的道路。
今天的聖經一再提醒我們:要醒悟,要準備好自己,因為那時刻可能隨時到來。我們要有洞悉世界和時代徵兆的能力,好使我們能夠面對,並作出應有的回應。我們的信心不在於個人的智慧、聰明和能力,而是來自上主的說話,上主的許諾。祈求上主幫助我們透過四周發生的事情,每日接觸的人們,以至我們每天的生活,加深了解聖言對我們的提示。
閻德龍神父 上星期主日福音講述一位經師問耶穌:「哪條誡命是第一條呢?」耶穌說:「你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在萬有之上及要愛人如己。」今日馬爾谷福音繼續就「愛人如己」作進一步闡釋。
讓我用三個層次看「愛」。「愛」的最低的層次是「無可奈何」,例如一個學生,因為要交功課,草率地把功課完成;一位母親因為自己是母親,無奈地照顧兒子;一位工人為了生活,忍受僱主不合理對待,無奈地繼續工作。有些人的信仰生活也是一樣,例如下雨的時候,便不想返聖堂參與彌撒,但無奈地也要回來,因為要守瞻禮主日。這層次的「愛」是很辛苦的。
「愛」可以被提升到第二個層次,「甘心情願」的層次。最近一則新聞報道,有位母親與女兒橫過馬路的時候,一架車輛迎頭撞來,母親毫不猶豫擋著車子,結果身受重傷;她有此反應,就是基於本能,因為她不想女兒受傷,她要保護她,願意為救女兒而犧牲自己。
同樣如果我們明白耶穌對我們的愛也類似這母親的愛,祂為了救贖我們,甘願犧牲,甚至捨棄自己生命。我們應以整個的生命回應耶穌的愛,使我們的生命活得更有意思和價值。我們應有廣闊的胸襟,不斤斤計較別人怎樣對待我們,別人說了傷害我們的話,我們視之為做補贖的機會。 耶穌今天在福音說的是第三個層次的愛,那是一份「知足的愛」。很多人聽了這段福音,覺得像窮寡婦般將所有的一切捐出來,是很困難及沒有可能的事。其實耶穌講的不是錢,耶穌以這個事例教導門徒何謂真正有愛的人。一個真正有愛的人是知足的,他很滿足於自己擁有的一切;那份知足使到他的生活變得簡單,不再花時間幹無謂的事情。例如今天下雨,外出便要帶雨傘,但我相信各位家中一定不止每人有一把雨傘,但我們會否同時帶著三、四把雨傘外出?為甚麼我們要擁有那麼多東西?我們能夠選擇用的不是一件嗎?這第三個層次的愛使我們知足、感恩。一個感恩的人自會與人分享自己擁有的東西,造福其他人。
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們的,是天主藉著我們帶給其他人的。例如天主給我們時間,不是要我們做數份兼職賺額外的錢,而是要我們善用它,為他人做有益、有意思的事情;又如天主賞賜我們才幹,不單讓我們有一份好差事,更讓我們為他人作出貢獻。
耶穌稱讚窮寡婦是因為她不受束縛,安然將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獻給有需要的人;這份精神就是愛的關鍵。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挑戰自己生活第三個層次的愛:懷著一份感恩的心,知足地生活,將天主賞賜的一切,無條件地與他人分享。法利塞人、經師們做的是虛偽的行為,我們有時候也有意無意地像他們一樣生活。求主使我們真正務實地去愛上主在萬有之上及愛身邊每一個人。
耶穌在走向耶路撒冷這條不歸路上,一直在培訓門徒有關基督徒應有的精神,例如得勇於捨棄、要背十字架、要與耶穌建立密切的關係等等;但實際地該怎樣做呢?讓我們來看 看耶穌給我們的答案。 首先得回顧耶穌當時身處的境況。耶穌已進入耶路撒冷並與當權者正面衝突;第一批是法利塞人,他們問耶穌一個政治性的問題(應否向凱撒納稅),隨著,撒杜塞人問一個神學性的問題 (一個婦人結婚七次,如果有復活的話,她將是那一位的妻子呢?)。兩次耶穌都瀟洒地挫敗對手, 這一回由飽學的經師出馬,雖然語氣溫和多,但仍有點刁難的味道,他問一個學術性的問題:在眾多的誡命中,那一條是第一條呢?耶穌回答說:「第一條是:『以色列!聽著!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第二條是:『你當愛近人如你自己。』再沒有別的誡命比這兩條更大的了。」 耶穌所回答的其實是猶太人每日所唸的經文之一。經師問那一條誡命最大,本來耶穌只答一條就可拿滿分,但耶穌並非要羸問答遊戲,祂關心的是這位經師及周圍的人與天主的關係,因為如果只以愛天主為答案,人跟天主的關係容易有僵化的危險。 猶太人牢記著要愛天主,最初是由於感念天主帶領他們離開埃及,那時這份經驗刻骨銘心,要拿全副精神出來為天主並不太困難,而表現的方式就是遵守十誡,以具體的生活去愛天主。但到耶穌的時代,出谷的經驗已是一千三百年前的事了,一段本來是活生生的個人體驗,早已淡退為一篇傳統故事,而愛天主的表現方式,也只限於獻全燔祭、作犧牲及風俗習慣上的改變,例如把經文繫於額上或臂上等等。 假如有人問:你怎樣愛天主? 你的答案可能是:我參與彌撒、祈禱、奉獻,差不多了吧?果真如此,我們可能流於經師的了解,即在我與天主之間,其實沒有容納其他人。耶穌了不起的地方是把第二條也連上去,使第一條活起來,成為有血有肉的誡命。老實說, 要我對天主情感豐富地愛、活力充沛地愛,我真的不知從何愛起。這裡耶穌贈予我們一訣 秘方:從我們接觸得到的人做起。
誰都會有愛自己的經驗:食自助餐時,我們大概會多挑魚生、生蠔、牛仔肉等上價食物來吃;在大球場參與彌撒,我們會選一個面對祭台而太陽又晒不到的座位;地鐵到中環尾站,我們還未下車,外面的人已經蜂擁而入想佔個座位。從這些生活小節上,已看得出人是多麼愛自己。現在天主要求我們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別人,包括異族人,並非指自己人,你看多難!由此便知道「愛人如己」的確是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天主的表現。 耶穌在面對當權者以問題挑戰的過程中,其實已為我們立下「愛人如己」的榜樣。猶太人分批前來刁難,耶穌面對這些來意不善的人仍耐心十足,幫助他們接近天主。末後,耶穌對經師說:「你離天主的國不遠了」,不光是指他看到耶穌說話的智慧,更是邀請他把所知道的實踐出來,即以愛耶穌這個「敵人」,去表達愛天主。 人單靠自己的力量,要恒常地、全面地愛人如己實在困難,經師暫時無力做到;但數天之後,耶穌以死去表達祂對人──包括祂的仇人──的愛。基督是愛主愛人的基礎,感受到基督的愛,基督徒才有力量和有動機去「愛人如己」,才懂得全心、全靈、全意、全力 去愛天主。


馬爾谷往往對門徒諸多批評,唯有對耶里哥的瞎子讚賞不已,因為他是馬爾谷筆下最理想的門徒。讓我們把握瞎子的啟示:耶穌願意門徒與祂建立親密的關係,成為祂的朋友,認識祂的身份,同時知道自己的不足,需要耶穌的援助,捨棄一切與自己身份不相符的東西,並背起愛的十字架,跟在耶穌後面。如果我們未能做到,馬爾谷認為我們連瞎子都不如了。






如果我們的心不這麼硬,許多離婚是否因此可以避免了呢?耶穌剛討論完離婚,似乎想更打動我們的心,因此說:「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在離婚中,誰遭受最多的痛苦呢?耶穌指向孩子們;祂抱起他們來,祝福了他們。這幕動人的場景,是不是在邀請我們從孩子的觀點出發,重新思考離婚問題呢?
薛恩博樞機 著 丁穎達教授 譯

我們必須跟所有這一切相抗爭。不過,抗爭的最大目標應該是,那在我內心想做錯事的慾望,我們應該不遺餘力地克制它。寧可砍掉你的手,也不要因它使你跌倒;寧可砍掉你的腳,也不要讓它行走在邪惡的道路上。另外尤其要控制自己的眼睛,絕大部份的邪惡引誘都來自你的眼睛。我還要提到舌頭,因為它能藉著言語散播邪惡。耶穌談到地獄。遭受地獄永火的危險深藏我內。如果我不從自己開始,不與自己身上的邪惡相抗爭,那麼我就是自絕後路。我要堅持不懈、毫不容忍地抗爭,但對象不是別的,而是抗爭我自己内心對邪惡的傾向。感謝天主,在這抗爭中,我並不孤獨,因為天主站在我這邊!


讓我們彼此祈禱,求天主賜我們愛的經驗,好能向耶穌學習,先培育自己,然後再教育下一代。


結果,伯多祿不再掛慮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根絕一切紛爭、不和、暴力;也不再擔心自己是否可以剷除社會中盤根錯節的罪惡。面對著沈重的世界,他明白自己的使命,是把握生活中每一個可以消除誤會、仇恨、恐懼的機會,努力將自己的有限交託在天主的手中。這便是他背負的十字架。


洗手的法律,原是吩咐司祭在走近祭壇前必先洗手,表示人必先潔淨自己,才堪當接近天主,故洗手禮慢慢成為禮儀的一部份。但不知從那時起,洗手禮不僅用在禮儀上,也用在生活上,並演變成一種繁複的成規,不止每餐洗,甚至每道菜洗,又講究洗手用的水、器皿、方法等等。這些成規不但與原先的禮儀無關,還可能變成帶有迷信成份的禁忌,如不遵守,不幸會來臨,好像今日人不敢把殯儀館的吉儀帶回家一樣。 有了這個背景,我們不難了解為什麼耶穌譴責法利塞人和經師。耶穌一方面為他們闢禁忌,另一方面帶領他們返回法律的核心與精神。法律主要幫助人全心全意去愛天主,並愛人如己,而非外在地遵守法律的每一小節。耶穌指出一切不潔源自人的內心,祂舉例斥責法利塞人守法時其心不正:第四誡要求人孝敬父母,包括供養父母,但老百姓也要遵守奉「獻儀」的法律;窮人無法兩者兼顧時,經師便解釋天主比父母重要,故守奉獻儀的法律,比守第四誡供養父母重要,心底裏是因為獻儀歸他們所有。這是有私心的解釋法律,法律的精神不再存在。耶穌直指本心,善念惡念都從心發;若要潔淨的話,必須潔淨我們的心,而非潔淨我們的手。
讓我們反省在今日生活中如何實踐耶穌教導的守法精神。法律因應需要而產生,但法律不免有漏洞及其局限,那時守法精神便很重要了。只遵守法律外在的條文,並不表示你就是奉公守法的好市民。事實上有人請專家找出法律漏洞,好能「合法地」少交稅款,這就是違反法律精神,也正是耶穌所說的:「從人心裡出來的東西,才能使人污穢」。 教會內亦有很多法律,有時會使人覺得太繁文縟節了。基督徒要緊記法律的基本精神,是助人愛主愛人,而不是一系列的「不要」做甚麼。神職人員或導師為教友解釋法律時,不應隨便拿法律的條文向教友作絕對的要求,而漠視法律的精神,甚至傷害愛德,耶穌今天的啟示是發人深省的。身為教友也不要埋怨法律太多,常找藉口去不守某些法律。法律是有其目的,我們不能遵守時,該反省是否出自一份私心、懶惰、貪逸樂、不願犧牲等等。 讓我們以真福八端中的一端,配合今日的主題作結論:「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耶穌直指本心,善惡皆從心發,在潔淨的心中,人會與天主相遇。
伯多祿宣認耶穌的話,就是今天我們反省的重點。 伯多祿這句話的背景並非在增餅奇蹟那一天,增餅後是群情洶湧的,大家興奮得要擁立耶穌為王,伯多祿不難承認耶穌的身份。事情卻發生在增餅的後一天,耶穌為澄清群眾的動機,不斷說些令群眾莫名其妙的話,如「食祂的肉」、「喝祂的血」、「自天而降」等等。門徒的熱情冷卻了,覺得說話太「生硬」,像吃有生米的飯那般難下咽。五千個男人再加上他們的家屬一個一個的走了,好像剩下十多個,是個冷清清,令人喪氣的情況。就像面對「四面楚歌」的楚軍,已無心戀戰,別人走自己也想走,注定項羽非失敗不可。伯多祿之可貴處,就是此刻挺身而出,宣認信仰,激勵其他門徒。 從伯多祿的說話,我們可分析他有率直、硬朗的性格,有強烈的道德勇氣,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慷慨激昂。話中的意思可綜合為:「我信你,我沒有其他人可信了」,「我信的,其他十一人都會相信」。一方面有穩定軍心的豪情,但豪情的後面隱藏了當領袖的威脅性,強拉別人壯膽:「我們還投奔誰呢?」其實,伯多祿大概仍未理解生命食糧的言論,只因為耶穌這樣說,他就這樣信了。
當然,為信仰基督,這種宣認是重要的。但完備的信仰,祗靠陽剛式的宣認是不夠的,伯多祿還要不斷受培育。他陽剛型的信仰亦見於他向耶穌慷慨陳詞:「即使眾人都為你的緣故跌倒,我決不會跌倒」,「即使我該同你一起死,我也決不會不認你」(瑪26:33,35)。山園中耶穌被捕時,只有他拔劍護主,有張飛喝斷長板橋的豪氣。耶穌讓他知道單靠陽剛型的宣認是不足的,聖經的記載暴露了他的弱點。爭大小,三次背主都顯出他的信仰不夠深度,缺乏謙遜、包容與柔情,缺乏認識自己的有限性和了解別人的明智。直到經歷耶穌的苦難、死亡、復活後,他才脫胎換骨,作信仰的跨越。當耶穌問他:「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他既肯定又謙虛的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若21:15),顯出一種沒有誇口,沒有喧嘩,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心靈感應。主耶穌已生活在他內,此時的主,才真正是他生命的食糧,他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東西。可見對耶穌的信仰,不是剎那的豪情,而是持久的堅忍。 今日,每個基督徒都會在生活中遇到信仰的挑戰,特別是不斷有人離開教會,而離開的比留下的多時,我們正遇到伯多祿的情況,耶穌會挑戰我們:「難道你們也願意離去嗎?」願我們有伯多祿抗拒潮流的豪情:「主,唯你有永生的話」,但同時有一份謙遜,一份包容,承認自己多麼需要基督,祂是自己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東西。一刻的宣認、一剎那的決志,不足以做基督徒。真正的基督徒必須謙虛地、靜靜地、持久地跟在耶穌後面,用行動去表示耶穌是自己生命的食糧,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東西。
當耶穌說:「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時,也是在說愛德,亦是在說愛的共融。「吃我的肉,喝我的血,我便會住在你內,你也住在我內。」這回應了若望福音一開始時說:「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和我們住在一起。 我們領聖體的時候,表示了我們願意和基督住在一起。「住在一起」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我們能夠與人和平喜樂地住在一起是一件不簡單的事,要有很大的愛德。中國人說:「相見好,同住難」,沒有愛的共融,住在一起會變成互相折磨,難怪今天的人寧願搬開住。所以,耶穌在這裏所說的一句話其實是很貼切的。 讓我再用中國人的結義作比喻 : 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歃血為盟,結為兄弟,三人把血滴在酒中,然後分飲,這裏有許多象徵意義。在中國人眼中,血代表了生命,把血滴在酒中,象徵人以自己的生命參與盟約;飲血酒,表示分享別人的生命,與別人的生命結合為一。他日義兄有難,便會慷慨赴義。 聖經中的盟約與中國人的結盟有相似之處。舊約中,以色列人也認為生命是在血裏面,生命是來自天主,所以人不能流人的血,也不能吃動物的血,只能用動物的血立盟約。新約時,耶穌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血,代人類和天主立約,所以祂說:「這一杯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約之血。」祂叫我們喝祂的血,代表了我們分享了祂的生命。
我們有時會聽到人批評彌撒太過形式化,甚至覺得難以投入,這便要問一問理由是什麼? 別忘記劉關張三人在飲血酒前便已有一個很深的關係,而不是在飲酒那一刻才有。同樣我們參與彌撒領聖體時,並不是在那一刻才和耶穌基督有深厚的關係,這一刻應該是表達我們已經有的愛的共融的一個高峰。所以,我們不能投入,可能我們和天主、和基督的關係疏遠了。我們必須和耶穌基督有深厚的關係,那麼在彌撒中「吃祂的肉,喝祂的血」才會有意義。同時,因為我們彼此喝同一個杯,吃同一個餅,我們在信仰上亦像結拜的兄弟姊妹一樣。劉關張三人喝了血酒,願為對方把生命拿出來;基督徒吃喝基督的體血後,願拿甚麼出來與人分享? 願意我們記得 : 領聖體既是一個信德的表示,更是一個愛德共融的表示。
對猶太人來說,來自天主的人,常常具有一份神秘感,這可能是受到舊約的影響。在舊約,來自天主的人,往往是來無影,去無蹤的。比方:創世紀提及一位神秘人物默基瑟德,他在亞巴郎打勝仗的時候突然出現,他帶來了餅酒,祝福了亞巴郎。創世紀說:他是天主的司祭,連亞巴郎也將所得的十份之一給了他(創14:18-20)。這些人物為猶太人津津樂道,新約希伯來書的作者索性把他說成「無父,無母,無族譜,生無始,壽無終;他好像天主子,永久身為司祭」(希7:3)。另一個例子是先知厄里亞,他在生時所作所為都充滿傳奇,離世時有火馬車出現,帶著他乘著旋風升天而去(列下2:11)。猶太人就是喜歡以這種方式去表達來自天主的人。而現在這一班猶太人,面對這樣一個他們熟悉,知道祂的來源,沒有任何神秘感的耶穌,又怎樣相信祂是來自天主的呢? 所以,「他們暗中議論」。 人的選擇,往往受到別人的影響,特別是對別人的意見,一個人提出對另一個的批評,其他人便會人云亦云,或加鹽加醋,把他講成一無是處。但當我們要作重要的決定,特別是在信仰的問題上,便不應受他人的支配,要獨立在群體之外,要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智慧。所以耶穌說:「不要議論紛紛」。對基督的選擇是一個重要的決定,面對天主的邀請,就如耶穌說:「除非是天父所吸引的,誰也不能到我這裏來」。我們要在心內對天父的召叫作一個回應,這是我們信仰的根基所在。 我們說這是人的一個選擇,但到底選擇什麼呢? 就是選擇相信耶穌是從天而降的生命食糧。要克服人的邏輯、人的成見,去相信來自天主的人,不必有驚天動地的出身,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天主就是要人相信,耶穌降生成人是天主臨在於人的平凡之中。 耶穌說自己是自天而降的生命食糧,這裏包含了兩個意思。首先耶穌是自天而降的,這是一個特別的身份,因為只有自天而降的,才真正知道天主是怎樣的,所以耶穌說:「唯有自天主而來的那一位才看見過父」。
第二是耶穌是生命的食糧,這裏耶穌是說得十分實在的。生命的食糧是人不能缺少的東西,與生命攸關的。耶穌就是要說出,祂就是我們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東西,我們相信嗎?相信這點,就是永生所在。 我們把本主日福音的重點放在人的選擇上面,人選擇相信耶穌的話。信仰基本上是接受耶穌基督的邀請,相信祂是自天而降。雖然門徒知道祂有人性的一面,有人的來源,有平凡的出身,他們仍願意相信祂那來自天上的身份。這個信念並非一下子便可以達到,而是經過長時間的培育、反省。門徒聆聽過耶穌基督,看過祂的所作所為,慢慢認識祂,與祂建立關係,才接受邀請,從心底裏選擇相信祂自天而降,是自己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東西。 在信仰上,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在其他東西上,不久便會放棄了信仰,以其他東西作為自己的天主,是自己的偶像。只有真正把眼睛放在基督身上,選擇了基督的,才會一直相信下去。 讓我們好好反省 : 基督是否我的生命食糧? 祂是否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沒有祂,我會怎樣? 我的生命會怎樣?我會快樂嗎?我的生活有方向嗎?有意義嗎? 讓我們記得耶穌基督對我們說的話: 「我是從天而降的生命食糧」,也願意我們做一個重要的選擇 : 相信祂的話,不再議論紛紛。
蔡惠民神父 耶穌在若望福音提醒我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這永生的食糧就是耶穌自己,祂是天主的瑪納,一份無條件的禮物。祂要成為我們生命的力量和目標,是天主在我們每人之內的工作。所以,當群眾要求耶穌行一個神蹟給他們看,好叫他們信服時,耶穌只能說,祂本身就是神蹟,就是父從天上賜給他們的真正食糧。凡到祂那裡來的,永不會饑餓,信從祂的,總不會喝。 的確,要相信耶穌就是永生的食糧實在不容易。首先,我們不單要說服自己,物質的富裕,事業的成就並不是人生的美滿指標,更要放棄這些富裕和成就而帶來的安全感。相信耶穌就是永生食糧的意思,就是相信人生的最終所需,是建築在耶穌的恩許上,而不是自己形形役役的努力上。 當群眾問耶穌:他們該做什麼,才能獲得這份永生之糧時,耶穌回答說:「天主要你們所做的事業,就是你們信從他所派遣來的。」作為基督徒,生命的最大努力和優次,無非是相信耶穌是我們生命的真正食糧,生活的最後所依。 有一次,一個教友跟我分享她的丈夫參與感恩祭的經驗。她的丈夫不是教友,但很尊重太太的信仰,每星期都堅持陪太太參與主日彌撒。太太開心之餘,也顧及丈夫的感受,希望他也能投入彌撒當中。為使丈夫不覺沉悶,她嚐試到不同的堂區參與彌撒,有講道生活化的;有禮儀活潑的;有團體氣氛濃厚的;有歌詠動聽的……不同的經驗之後,丈夫始終是因為愛她而陪她到聖堂。那位教友突然明白,原來感恩祭首要不是人的工作。
感恩祭中有不同的職務。感恩祭的氣氛和參與者的投入,雖然跟我們怎樣執行這些職務有密切的關係,但歸根究底,感恩祭之為感恩祭,就是參與者相信,耶穌是從天降下的永生之糧。它與一個朋友相聚的飯局有別,也不單純是一個共融團契的經驗,更不是我們可以刻意營造出來的氣氛。它的本質也與我們的正直或德行無關。我們的講道或歌詠無論怎樣動聽,也不能取代感恩祭的事實。因為感恩祭基本上是天主一份無條件的禮物,是天主主動的白白施與。 因此,要投入感恩祭,就是信從天主所派遣來的耶穌,相信祂,接受祂,並讓祂成為自己生命的滋養。這份信德看似簡單,實踐起來又談可容易。如果我們繼續將生命的真正所需和保障,放在物質的富裕、事業的成功上,耶穌又怎會是我們生命的食糧?祂會帶給我們生活的改善嗎?祂會減輕我們負資產的擔子嗎?祂會介紹我們工作嗎?祂會保證給我的子女一個名校的學位嗎?如果耶穌無法滿全這些期望,難怪當時的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麼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我們的反應又是什麼呢?是覺得這話生硬而離開,抑或相信耶穌就是我們的生命之糧?
增餅奇蹟的重點並不在人們吃飽了餅這個事實上面,而是要帶出:耶穌能夠使人飽飫,耶穌本人是生命的食糧,擁有耶穌基督的人不再飢餓,救恩因基督的緣故來臨了。今天我們就福音作反省時,不妨嘗試集中在人物中作反省。 第一個要提的人是斐理伯。耶穌問斐理伯:「我們從哪裏買餅給這些人吃? 」為甚麼問斐理伯?可能因為他是貝特賽達人,對加里肋亞湖一帶非常熟悉,若有辦法的話,他最清楚不過。斐理伯的回應反映了他的性格:精打細算但又帶點消極。當耶穌問他時,他便仔細盤算,這許多人需要多少食物,要用多少錢。他計算後便回答耶穌:「即使買二百個銀錢的餅也不夠這許多人分得一小塊。」他們可能只有二百個銀錢,斐理伯發覺即使傾盡所有也不足夠五千個男人加上他們的家屬吃飽,覺得自己無能為力,這便顯出了他那種帶點消極的性格。 第二個要提的人物是安德肋。安德肋在斐理伯回應耶穌後,仍然嘗試尋找其他方法。他找到一個擁有五餅二魚的小孩,把他帶到耶穌跟前,他可說是一個不會放棄,不會絕望的人物。即使是很小的可能,他仍然會積極地、盡力地去做的人。他把小孩帶到耶穌跟前,這是很典型的安德肋的做法。聖經上特別是若望福音多次記載了他把人帶到耶穌跟前,比方一開始,他是第一個把自己的兄弟西滿帶到耶穌跟前。他接觸耶穌後,很高興的立即回家把自己的兄弟一併帶去,他便是這樣一個十分樂意把人帶到耶穌跟前的人。另一次記載有一班希臘人想見耶穌,他便立刻把這班外邦人帶到耶穌面前。安德肋是一種盡了自己的力,把一切放到耶穌面前,不會輕言絕望的人。 第三個要提的人物是那個小孩。雖然福音內只略略提及他,但他有小孩子天真慷慨的天性,他可能是跟隨媽媽來的小朋友。小孩子帶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是有點不尋常,很可能他幫忙媽媽拿乾糧上路,這是他一家人路上的食糧,他天真的把家人的食糧奉獻出來,沒有想到自己的五餅二魚足夠多少人吃,他只是知道其他人沒有食物,很願意將自己的所有拿出來與人分享,即使只是微不足道。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這個慷慨的行動,竟然四部福音都記載了,不但成為基督徒傳頌的美麗故事,更成為聖體聖事神學的題材。他的名字叫甚麼並不重要,但他又一次使小孩子成為可愛的人物,慷慨的象徵,甚至於耶穌認定天國是屬於小孩子的。
面對這三個人物,我們可以好好反省。這三個人物都代表一些東西,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 : 面對一個困難的環境,我會怎樣做?我會否像斐理伯一樣,精打細算過之後,認為無希望,便放棄了。我們面對許多社會問題,會否計算完後便認為自己力量微薄,不足以改變什麼,結果消極地放棄,什麼也不做呢? 還是像安德肋一樣,明白到困難所在,但仍願意盡一點點的努力,將問題帶到耶穌基督面前,請求耶穌幫助這樣一個困難的環境。這是我們能夠做得到,也是我們應該向安德肋學習的,無論結果是怎樣,也是耶穌基督所願意的結果。我們更應向那小孩學習,許多時我們只有精打細算的老練,便是缺少了那種天真慷慨的心態。 今天福音給我們的這點啟示,值得我們好好的反省。因那小孩五餅二魚的慷慨,而令這許多人得到飽飫,耶穌基督使每人都得到想要的。讓我們記得 : 天主會因一人的慷慨,而令許多人受惠,甚至也變得慷慨起來。無論什麼情況下,讓我們也願意與人分享,自己成為第一個受惠者,並因為耶穌基督恩寵的緣故,我們小小的一點,也足以使無數的人飽飫。
表面上,耶穌表達對門徒的憐惜,因為他們連吃飯的時候也沒有。不要輕看此理由,當人體力透支時,更好的東西都不能做或不能吸收。倘若你整個晚上收看足球,現在神父講甚麼,你也聽不進去。聖保祿的道理該是非常動聽的了,但也有一位累得要命的年輕人睡著了,並由高處墮下而死,要勞煩聖保祿使他復活過來。「心神固然願意,但肉體總是軟弱的」,當人又餓又累的時候,脾氣也會躁些。耶穌要門徒休息是有實際的理由。 不過,耶穌的要求是有更深入的理由。耶穌要求門徒的信仰要有深度,人必須在內心碰到天主,信仰才會有深度。門徒們向耶穌報告時一定很興奮,他們很高興自己能治病、驅魔,並有一大群人聽他們說話。這一班本是藉藉無名的普通人,一夜之間成為名人,使他們飄飄然,覺得自己是個重要人物。這種興奮經驗,能使人忘記力量的來源,甚至忘記宣講的是耶穌的福音。耶穌要求他們到偏僻的地方去,在聖經中,偏僻的地方是指與天主相會的地方。與天主相遇,信仰才有深度,才能成功時不驕傲,失敗時不頹喪。後來,門徒就有驅魔失敗的經驗,耶穌便指出:「這類魔鬼,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的」。可能門徒太自滿了,成功地驅魔後,產生驕傲的心。耶穌要求他們返回力量的泉源,藉祈禱和禁食接近天主,以天主的力量去驅魔。 就這件事,我們可反省到天主做人就有一定的作息規律。沒有足夠的休息,或不讓別人有足夠的休息,都不是天主的意思。聖經記載耶穌連坐船也爭取睡眠的時間,甚至翻風作浪也不知。當我們體力透支而不參與一些善行時,不一定是違反愛德。可能勉強完成一件好事,卻弄到自己極度疲倦,情緒不穩,甚至發脾氣傷害愛德,那就更得不償失了。
第二個訊息更重要,有深度的信仰要求內心接觸天主。我們身處一個忙碌的時代,人人都忙著,不想停下來。消費的社會,娛樂的傳媒不斷製造日新月異的東西吸引人,使人疲於奔命,做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沒有時間停下來聆聽別人,更沒有時間聆聽天主。我們都喜歡熱鬧,停下來便感到落寞,這是現代人的文化,一個使信仰難以紮根的文化。耶穌的話:「你們靜靜地到偏僻的地方去休息一下」,是有時代意義的啟示。今日不少祈禱的前奏曲是靜坐、注意呼吸、聆聽聲音等,都是要我們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亦意識到天主的臨在。難怪有人為祈禱下一個現代的定義:祈禱就是靜下來,把你的時間交給天主。 基督徒的信仰狀況如何,視乎他有多少時間靜下來接觸天主。承接猶太人的傳統,基督徒視主日為主的日子。法利塞人在安息日不工作、不操勞,甚至走多少路都計算著,可能有點過份,但原意是為了全心歸向上主。我們的主日可能亦是不工作,甚至連飯都不想煮,是名符其實的罷百工,但我們安排主日節目時,有多少是與天主有關?如果連一個小時的感恩祭也嫌多,我們的信仰快要破產了,主日成了我們的日子,而非主的日子。 若要信仰有深度,要從天主那裡吸點靈氣,成為天主的人,祕訣很簡單,就是今日福音中耶穌的話:「你們靜靜地到偏僻的地方去休息一下」。
福音記載昔日耶穌召集了十二位門徒,今日祂也把你和我召集到上主的聖殿來。保祿宗徒在今日的書信中告訴我們因為耶穌基督的恩寵,使我們聚集在一起,聆聽天主的聖言,在生活上作出回應。今日我們在聖殿中相聚大約一小時,然後各自離去,因為這裡不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會回去我們的住所、工作的地方。因為我們要返到生活裡去,所以我們到聖堂來,聆聽上主的聖言,從祂的聖言中學習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信仰。昔日門徒被派遣,今日我們也被派遣。 派遣有一個條件:就是放下驚怕,全心信賴。今日第一篇聖經,亞毛斯先知在宣講的時候被人驅逐,禁止他再說預言。亞毛斯說:「我本來不是先知,也不是先知的弟子,我只是一個牧羊人,不過上主在我放羊的時候,召叫了我,叫我告訴你們須按天主的說話去生活。不是我想說預言,是上主要我說。」當教友接受派遣,宣講上主的話時,有些會沾沾自喜,他們不知道自己獲派遣,是出於天主的意思,而不是因為他能言善道;此外,一些教友認定自己沒有唸過神學,又沒有接受過訓練,又不懂查閱聖經,擔憂自己沒有甚麼好說。
宣講除了用說話外,還可以用我們的生活──我們對弟兄姊妹的接受、包容、愛德,我們在生活上對主訓導的實踐。當我們宣講上主的話時,甚麼都不用帶備,甚麼都不需要,因為那只不過是工具,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需要對上主充滿信心,因為是主派遣我們去宣講。如果我們不接受天主的派遣,也不按天主的訓導生活,那麼,我們怎可以將福音的喜訊帶給身邊的人? 我們要宣講,首先要悔改。主給了我們宣講的能力,要我們勸告其他人遠離罪惡,在上主的祝福與恩寵中生活。否則,我們每星期的相聚便沒有意義了。 今日上主的聖言清楚告訴我們,我們的聚集是因為基督的恩寵,但這聚集不是要我們坐在這裡享受主的恩寵,而是被派遣回到生活的地方,為信仰作見證。作見證的時候,我們要對主充滿信心,並將祂的救恩生活出來。讓我們祈求上主給我們這份祝福和力量,好使我們更能明白及了解,我們是為聚而散,為散而聚。
耶穌起身回到自己的家鄉,同鄉們對祂所產生的反應卻是懷疑以及陌生感:「這人不就是那個木匠嗎?他不是瑪利亞的兒子,雅各伯、若瑟、猶達、西滿的兄弟嗎?他的姊妹不是也都在我們這裡嗎?」家鄉人不知所措的反應,透露了耶穌的身世:祂從事由父親所學來的手藝,做木匠的工作。 人們由於自以為認識耶穌的身世而對祂產生反感。事實上,耶穌家鄉的人們所提出的問題:「他這一切是從哪裡來的呢?」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合理的問題,但是福音卻沒有提供任何答覆。福音的作者只摘要性的敘述了耶穌的回應:「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鄉、本族、和本家外,是沒有不受尊敬的。」就形式和內容而言,耶穌的話是一句諺語,祂的家鄉同胞對祂所採取的行動和反應,具體地表現了這句諺語所含的真理。 馬爾谷安排耶穌說出上述的諺語,更重要的目的是藉以強調信仰的主題。這個諺語間接地表達出,耶穌的同鄉拒絕接受這個信仰。這種情況和上個主日福音中的會堂長雅依洛,以及患血漏病的婦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為人們缺乏信仰,因此耶穌在自己的家鄉,除了給少數幾個病人覆手治好了他們以外「不能行什麼奇能」。納匝肋人的表現,是耶穌在執行其使命時遭遇到的消極經驗,耶穌必須經歷這一切並且戰勝這一切。由於家鄉的人們沒有接受祂,所以促成祂繼續到各處宣講施教。
耶穌在自己的家鄉納匝肋所有的遭遇,必須放在整部福音所表達的默西亞使命中來了解。祂的行動幾乎毫無成果,這是祂自由的選擇接受人性,以及作為人所經歷到的最深度的貧窮。耶穌所執行的派遣非比尋常,祂家鄉的人們拒絕祂,是自然且合乎邏輯的反應,一般人在面對超越自己生命經驗或理解能力之事時,往往也會表現出相同的態度。福音敘述人們如此對待了耶穌,也是提前預告了祂的苦難,祂自由地接受並面對一切苦難,完全不使用暴力,反而是以整個生命、以自己的方式迎向一切,同時勝過一切。耶穌在家鄉不受歡迎,也象徵這並不是真正的家鄉,基督徒都知道「我們的家鄉原是在天上」
耶穌藉本週福音所記載的兩個奇蹟,給與痛苦與死亡一個信仰上的答案。首先是患血漏病的婦人,她受了十二年長時期的痛苦,花盡一切之後,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惡化,耶穌是她最後的希望。她相信只要摸到耶穌的衣服,她的病就會好。果然一摸之下,她的血漏便停止了。如果故事停在那裡,整件事意義不大,她的願望成真,可能使日後的人,像她一樣企求神奇的治療。耶穌問:「誰摸了我的衣服?」那是一個邀請,邀請摸祂的人前來,不要滿足於疾病的治療上。那婦人果然上前來,謙遜地把難以啟齒的實情說出。信仰不應停在有求必應上,而需要在耶穌面前坦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點,與耶穌建立關係,表示自己需要祂。故事還有一個小節,瑪竇福音提到那婦人摸的是耶穌衣服的繸頭,猶太師傅衣服的繸頭是提醒人要「全心、全靈、全意愛天主」。婦人被治好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她接觸到耶穌基督,認識到過去十二年,她全心、全靈、全意都放在自己的健康身上,耶穌的恩寵讓她知道,全心、全靈、全意愛天主才是最重要的事。她將來還要再患病,但她不需要再去摸耶穌的衣服了。難怪耶穌說:「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吧,你的病好了。」本來她的病早已被治好,不須耶穌重複說一次,這裡可指:「只關心自己」的病已被治好,平安回去,全心、全靈、全意愛天主吧。 會堂長雅依洛為了女兒的緣故,甘冒猶太當權者的憤怒與抵制,跑到對頭耶穌面前,請求祂治好患重病的女兒。他還謙遜的「跪在」耶穌面前,承認祂近乎天主的身份。當家人告訴他小女孩已死了,他沒有絕望,反而相信耶穌的話:「不要怕,只管信」,並把耶穌帶到家中。本來猶太人相信只有天主才可復活死人,連天主的使者也不能,故此把耶穌帶到家裏,顯示相信耶穌天主性的身份,有復活死人的能力。耶穌復活了小女孩,為死亡及由死亡帶來的哀傷給與一個答案:祂是生命的主人,只有祂能給人永恆的生命;會堂長應從女兒恢復生命的喜樂,認識到從耶穌而來的永生的喜樂。
我們也有面對痛苦的經驗與機會,我們難免有血漏婦人的心態,把焦點只放在自己的身上。我只顧解決我的問題、我的痛苦,並企求奇蹟性的治療。我是那麼重要,值得天主為我改變自然的秩序,以奇蹟滿足我的需要。今天的福音幫助我們領悟到天主才是最重要的,痛苦是我們接觸天主的機會,痛苦改變了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領略別人的愛心,認識自己的有限性,因為承認自己的軟弱需要天主時,也正是自己剛強的時刻。 面對死亡,尤其是年輕親友的死亡,我們會有莫名的哀傷,甚至有希望他們復生的要求。耶穌的確曾復活死人,但目的是使人看到祂是復活和生命。復活過來的人最終還是走向祂,祂才是人生命的終向。願今日的福音幫助我們堅信,不要讓痛苦與死亡主宰自己,痛苦與死亡是過渡的,唯有天主才是永恆的的生命;會堂長應從女兒恢復生命的喜樂,認識到從耶穌而來的永生的喜樂。